Skip to main content

分享至

Banner
Banner Image
programme_las
Banner Title
BWP136 - 教師專業進修課程證書(地理課程中的中國地理元素教學)
Banner Height
h70_height

概覽

教師專業進修課程證書(地理課程中的中國地理元素教學)
課程編號 BWP136
課程模式 全日整段時間給假制
修業期 共五天
上課地點 大埔校園及實地考察地點
課程統籌主任 劉淑雯博士
課程查詢 李小姐 2948 7707
李小姐 2948 8053

課程目標

學員修畢本課程後,應能: 

  • 以中國為案例,展示對課程教學中所需的地理概念、教學過程和教學素養的理解。 
  • 在珠江三角洲複雜的人與環境相互關係背景下,明辨性地評價其區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 通過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獲得的實地經驗,提升策劃和組織中國地理實地考察的能力。 
  • 深入理解香港在大灣區政策倡議中所面對的機遇及挑戰。 

課程結構

本課程提供下列科目(三個學分)

中國地理實地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本課程將首先為學員全面介紹中國不斷變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然後從中國最獨特的區域之一──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中獲取案例、實例和經驗。珠三角位於珠江河口附近的低窪地帶,珠江經此流入南海。它是華南地區城市化程度最高且最富裕的區域之一,被稱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目前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的一部分,而包括華南地區九個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大灣區,將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經濟區。利用區域研究方法,結合自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現象對珠三角進行探索,所獲得的知識將有助於學員在教授中國環境、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教學素養。學員將在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教學團隊的指導下深入了解珠三角的佈局模式和發展轉變過程。除了掌握有關珠三角的第一手資料外,學員亦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評估中國在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進展。這有助教師掌握更多在初中和高中地理課程中講授中國案例的知識和技能。 

實地考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部分。為提高學員對所學概念擁有更多的實地了解、觀察和應用,本課程將在珠三角舉辦為期兩天的體驗式學習,進行中國地理教學。學員將在實地考察期間到訪及觀察各類考察點和組織,如市區、農業區、工業區、大學、私營企業和政府機構,以了解中國的環境現狀和發展進程。此外,這次學習之旅亦可作爲學員日後為中學生組織實地考察的一次導引經驗,有助學員根據學校課程和學生的興趣,制定自己的實地考察計劃。 

教學語言

本課程以中文(粵語)授課。在適當情況下,將以英文輔助授課。

上課日期

修業期數 修業期
1 2025年6月13日(星期五);
2025年6月16日(星期一);
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及2025年6月18日(星期三)- 兩天實地考察 (暫定日期)
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

入學條件

申請人須:

  • 為現職中學地理教師;及 
  • 獲任教學校校長推薦。 

證書頒授

學員必須於所有評核習作中獲得及格成績,並達到課程所要求的出席率,方可獲頒授畢業證書。 

其他資料

學員可能需要繳交實地考察活動費用。 

此乃教育局認可的政府資助課程。教師獲錄取後,有關學校如有需要可聘請代課教師。官立及資助學校請聯絡教育局查詢有關詳情;私立及直資學校的代課教師安排則由有關學校自行決定。 

註:每所學校可推薦多於一位教師。 

Hide
0

免責聲明
我們已盡力確保本網站所提供之資訊的準確性。由於課程資訊可能因情況之轉變而時有變動,大學保留在其認為合適及在不事先通知的情況下修改本網站中任何資訊的權利。若因使用、誤用或依據本網站提供的資訊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大學概不負上法律責任。

大學保留一切修訂課程開辦及其任何有關事項的權利,如有需要,可隨時酌情調整課程(包括但不限於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等)。在不限制大學修訂課程和開辦課程的廣泛酌情權的前提下,考慮到教學人員編制、報讀人數、實際具體安排、課程內容變動以及其他情況的轉變等因素,大學可能需要更改課程。已繳學費將不予退還。

誠信要求:除申請費用外,申請人在申請過程中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同時,各位申請人切勿在任何入學申請中向香港教育大學的任何職員、高級人員、僱員及/或任何參與香港教育大學收生程序的人士提供任何利益,否則可能觸犯香港法例第201章《 防止賄賂條例》下的嚴重刑事罪行,一經定罪可被判處監禁刑罰。

根據香港法例第200 章《刑事罪行條例》,製作、提交或使用任何虛假文書(包括偽造文書)均屬嚴重刑事罪行。任何人觸犯與偽造或虛假文書有關的罪行,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被判處監禁。大學會考慮相關證據,向香港警方舉報可疑個案。對於在入學前、入學期間及入學後製作、偽造或使用虛假文書作為入學及任何其他用途的人士,大學亦會保留採取適當的法律行動的權利。

如中英文版本資料信息不一致,又或於課程內容詮釋上出現歧義,則以本校之最後決定作準。

back to Previous back to Top